12 4月 2008

「心靈深戲」書摘

心靈深戲
Deep Play by Diane Ackerman

十七世紀法國流行的情色文學,常有歡喜若狂到「欲仙欲死」、「靈魂出竅」的描述-這種如急症發作般狂亂的熱情,雖有些許褻瀆意味,卻更教靈魂戰慄。其實這樣的詞語原先是用來形容神秘主義者或極虔誠的教徒,著迷宗教到脫離現世的地步。不管是狂熱銷魂也好、靈魂出竅也罷,如今都被視為可喜、渴盼,甚至值得欽羨的狀態。p.42

當今宗教的一個問題,就是它其實非宗教。如今真正的宗教經驗和歸屬宗教組織的區別已經泯沒。宗教的經驗是神秘而完全主觀的,並不能包容其他人。它並非一套傳統、法則、教條,和統治階層,這些都使得個人不再有啟示的空間-而啟示正是宗教肇建者獲得感動的時刻:因不可見的強烈力量而受到擾動的存在感,伴隨性靈的醒覺,讓我們得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,如今這一切常常被冷漠無情、重複和世俗的作為所取代。p.130

宗教組織原是為了把宗教的奧秘傳遞給尚未體驗的人而設立的,然而負擔其責者常常本身也從未有此種體驗。在宗教組織中,神聖的事物究竟是什麼?並非原始的啟示,而是聖袍、儀式、禮拜的建築屋宇、聖經、牧師。原本的神聖早已消失在教條和儀式之中,這些虛文縟節在原本的意義消失許久之後,依然受到崇拜;基本上,這就是一種偶像崇拜。而膽敢自稱是神秘主義者或先知、和上帝有個人溝通的人,就會遭到排斥,甚至有更悲慘的命運。當今的宗教竟然拒斥當初它們據以創立的人和故事,實在很諷刺;因此對宗教經驗最大的威脅,乃是來自於有組織的宗教本身。p.130~131

組織宗教把宗教美化為特殊的生命領域,使得我們和生命其他的神聖事物分離。馬斯洛曾抱怨,「神聖、聖潔、天賜、敬畏、敬服、神秘、虔誠、感恩、謝意、自我奉獻,這所有經驗即使發生,也僅限於每週的某一天、在某種建築的屋頂下,或在某種觸發的環境之下,並極為倚重某種傳統、強力,卻其實不相干的刺激,如管風琴、焚香、誦念、某種紋徽,或是其他隨機發生的事物之前。」p.131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