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 5月 2008

禁慾主義與縱慾主義


慾望不單是人類的天性而是動物共同的天性,任何動物幾乎都脫不了食慾,性慾及求生慾。
對於其他動物來說,追尋這些慾望的滿足是自然的行為,是生命的根本,但是可惜對人類來說,卻不是那麼的率直。

人類除了基本慾望之外還有心理上的慾望──自我的滿足,他人的肯定──,而這個情況中出現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,到底誰比較重要?
人類除了基本慾望之外也有靈性上的慾望──不以物慾為滿足,以追求超脫為滿足──而這個情況中也出現了另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,到底快樂和慾望有沒有層次上的高低?

而面對於這兩個問題所處態度的不同形成了「禁慾主義」和「縱慾主義」的分別。

有一點不能混淆的是「禁慾主義」不是完全的禁慾,不然信徒就會滅絕而沒有下一代,而既使是「縱慾主義」也講求「控制慾望」。
縱慾主義的代表「伊比丘魯學派」(Epicureanismc. 公元前 307)就講求心靈上的寧定,降低對短暫物慾的追求。

於是我們有了「不完全禁慾的禁慾主義,和講求克制慾望的縱慾主義」,到底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何在?那邊有所不同?

以追求快樂或物慾的行為來說,禁慾主義有著行為標準,而超出這個標準就是「不道德」就是「不好的」。
以「個人的利益」和「群體的利益」來說,禁慾主義也有著其道德準則,而通常「群體的利益」為先。

因此可以很容易的理解為何「禁慾主義」容易被野蠻時期的統治者接受。
一,「禁慾主義」有明確控制人民的標準(道德)。
二,「禁慾主義」能夠討好大多數的人。(當然統治者的好處永遠在群眾之上。)

那「縱慾主義」呢?
以追求快樂或物慾的行為來說,「縱慾主義」講求「快樂」與「痛苦」的比重,純以個人的觀點來取捨,而沒有事先的約束。
當一個行為所產生的「樂趣」大於「痛苦」時,就是對的方向,反之則不然。而這個判斷依每個人而有所不同。
在這之間沒有「預設標準」存在。

在「個人的滿足」和「他人的認同(滿足)」上也一樣的,「滿足多數人最小限前提下滿足自己的最大限」就是最大限的快樂。
而這個滿足程度依個人,依所處的群體處境的構成而有所不同。相同的,也沒有預設的標準。
當然這就是往後『功利主義』(Utilitarlism)的原點。

由此,我們得到了結論:
「禁慾主義」和「縱慾主義」兩者之間的絕對分野就是「預設標準」(也稱為「教條」或「道德」)的存在與否。

(原文刊於「看不見才怪V2:看不見的緊急逃生出口」)
張貼者: 月夜天翔

沒有留言: